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歷史科/社會領域教材教法
Teach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in History/social Studies 
開課學期
109-1 
授課對象
學程  中等學校教育學程  
授課教師
林慈淑 
課號
EduTch5443 
課程識別碼
P01 U154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A,B(18:25~20:10) 
上課地點
普302 
備註
限教育學程學生修習,建議大三以上修習。詳見選課注意事項。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上課時間:星期四、9-10節
修課人數:約12人
上課週次:18週(含校外實習4小時、兩週)
課程要旨:
「學校為什麼要教歷史?學生為什麼要學歷史?歷史該教什麼?歷史該如何學習?」儘管歷史這個科目長期以來是中小學教育中的一環,但有關這個科目的定位、意義與價值卻始終都是爭論的課題,關於學校中歷史的教、學正當性更經常受到質疑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誠如每個時代的人都會去問:「歷史是什麼?」,同樣的,每個時代的人也都必須重新思考:「歷史有什麼價值?」、「學習歷史有什麼用?」
以上述理念為軸,本課程將引導修課同學從「歷史學」切入,思考「學歷史」的種種議題,包含中學歷史教育的目的和方向,並進而探討「教歷史」的可能策略和方法。
本課程一方面反省當前的教學現實與教學模式,一方面亦藉由引介英美最新的歷史教學理念與成果,開展視野,以資對照。課程進行重在閱讀、討論與實際演練,期望修習同學能夠從歷史學的專業出發,認識並掌握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之精義。 

課程目標
課程主軸:
一、導論:溝通與展望
-課程綱要與課程內容介紹;
-「今日,何謂歷史?」、「歷史(對你)有什麼用?」

二、為什麼要學歷史?
-從「歷史學」到「學歷史」
-「歷史」的過去與現在
-學生觀點、學科觀點

三、學生如何學歷史?
-課綱怎麼訂?
-教科書如何寫?
-學校和課堂如何教?

四、歷史該教什麼?
-教史實或教思考(能力)?
-歷史思考或歷史素養?
-什麼是文本閱讀、資料證據、原因動機…?

五、實作與觀摩
-分析教科書/文本
-一則探究式教學的教材研發
-中學課堂觀摩
-期末教材研發的教學演示 
課程要求
課前閱讀、參與討論、教學演練、書面報告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山姆‧溫伯格著,林慈淑、蕭憶梅、蔡衛群、劉唐芬譯,《歷史思考大未來:勾勒歷史教學的藍圖》(台北:三民書局,2020) 
參考書目
1. Peter N. Stearns, Peter Seixas and Sam Wineburg (eds.), Histo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History, New York and London: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, 2000.

2. Sam Wineburg ,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Other Unnatural Acts: Charting the Future of Teaching the Past, Philadelphia: Temple University Press, 2001.
3. Jeffrey D. Nokes, Building Students’ Historical Literacies: Learning to Read and Reason with Historical Texts and Evidence, London: Routledge, 2013.
4. Peter Seixas and Tom Morton (eds), The Big Six Historical Thinking Concepts, Toronto: Nelson Education Ltd., 2013.
5. 林慈淑,《歷史,要教什麼?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》,台北:學生書局,2010。
6. John D. Bransford,鄭谷苑、郭俊賢譯,《學習原理:心智、經驗與學校》,台北:遠流出版社,2004。
7. Ronald W. Evans,陳巨擘譯,《社會科的戰爭:我們應該教孩子什麼內容?》,台北:巨流圖書公司,2008。
8. Peter Lee, “Why Learn History?” in A. K. Dickinson , P .J. Lee and R .J. Rogers , Learning History, London: Heinemann Educational Ltd, 1984. 周孟玲譯,〈為什麼學習歷史?〉《清華歷史教學》第8期(1998, 3)。
9. Peter Seixas,彼得塞沙斯,〈歷史與學校—論傳授和學習歷史過程中意圖與偶然的關係〉,收於哈拉爾德韋爾策編,季斌、王立君、白錫?譯,《社會記憶:歷史、回憶、傳承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7。
10. Shelly Weintraub,蕭憶梅譯,〈「這是什麼新把戲?舊把戲有什麼問題?」-加州奧克蘭區的歷史教學改革〉,《清華歷史教學》第14期(2003.09)。
11. 肯貝恩著,傅士哲譯,《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》,台北:大塊文化,2005。
12. 陳冠華,《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: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》,台北:龍騰文化,1991。
13. 鄭培凱,〈多元文化真難〉,《當代》第六十六期(1991)
14. 胡昌智,《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》,台北:聯經出版社,1988。
15. 哈拉爾德韋爾策編,季斌、王立君、白錫?譯,《社會記憶:歷史、回憶、傳 承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7。
16.James W. Loewen, 陳雅雲譯,《老師的謊言:美國高中課本不教的歷史》,台北:紅桌文化,2015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